追寻那片红色晚霞
八百里沂蒙莽莽苍苍,东南部坐落着古老的山东莒县。近年来,一项“抢救”工作,让一个默默无闻、几近湮没的群体浮出水面,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农村老党员群体。莒县人口百万,最多时有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13341人,目前健在的还有987人。其中抗战期间入党的有177人,他们平均年龄87.2岁,年纪最大的今年已经103岁。
除却泥土的湮埋,拂去岁月的尘土,随着一张张发黄的入党志愿书,一张张沟壑纵横却乐观豁达的面容展现在人们眼前,一组组朴素老党员的群像逐渐清晰起来。
“是党的人,就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86岁的老太太还能当村支书,简直不可思议!如果不是亲眼见到,你很难相信,龙山镇杨家沟村村支书卢翠秀,到现在还在领着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呢。
“是党的人,就要听党的话!”卢翠秀口齿清晰地说。
卢翠秀是个“传奇”。她17岁入党,由于工作出色,很快就上了敌人的暗杀名单;55岁时,又被任命为村支书。当时这是个穷村烂村,山高土薄、地少水缺,谁听了谁皱眉头。她一干就是30年,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她却好几次险些丢了命。
“俺娘干村支书,俺也‘搭’了进去。”卢翠秀年纪大了,目前跟儿子杨代国在县城住,已经退休的杨代国就成了老人的“专职司机”,每天到村里接送。“我们当儿女的都不愿意让她再当这个村支书了,可是群众都选她。”杨代国说。
这些农村老党员,多数没有文化,甚至不识字,当初对党的理解也非常朴素。一旦入党,就真心信党不怀疑,对党的信念始终如一。洛河镇罗米庄一村老党员赵亮昆,是莒县第一党支部——浮来山党支部书记,先后将两个儿子送入抗日队伍,还把老家闲置的房屋全部捐献给村集体。
他们大多数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说不出豪言壮语,但不管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小店镇山疃村老党员薛贞翠,由于忙于村里事务,顾不上家,丈夫不理解,扬言她要是不退党就离婚。薛贞翠斩钉截铁地说:“就是跟你离婚,俺也绝对不会退党。”后来丈夫终于想通了,转而全力支持她的工作。
不变就是最好的忠诚,长久就是最好的检验。现实版的“潜伏”在不止一对夫妻之间上演。小店镇盛家垛庄村老党员盛佃忠、戴还秀夫妻,夏庄镇北汀水村老党员肖善有、田香廷夫妻结婚前分别在各自村里入党,结婚后仍严格保守党的秘密,彼此都不知道对方是党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党员身份公开,才知道实情。
夏庄镇政协办主任胡顺娟介绍,戚家坡村87岁的孙振喜,是军功章和纪念章挂满前胸的老党员,每次村里开党员会,都提前半小时到,会上的材料都带回家认真看。
从对组织的态度,也可看出这些老党员的质朴情感。夏庄一村85岁老党员赵西荣,每月4毛钱的党费她都要拄着拐棍走20多分钟,亲手交到村委会,孩子要替她去交,但她执意自己去。
“我是党员,周围的群众都看着我”
莒县青峰岭水库,库容4.1亿立方米。谁能想象,这么大的水库,仅靠肩挑人扛小车推,1959年从动工到完工仅用了8个月时间,参与建设的老党员达到1600多人。
老党员曹建竹在大坝合龙时站在冷水里指挥,衣服和鞋子都冻在身上脱不下来,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直到晕倒在工地上。邹茂英是“钢铁姑娘排”排长,她一车推四个篓子,一天最多时推60多车,一般的男同志都比不过她。
许多老党员都有担任村干部的经历,职位虽不高,许多事却可以“自己说了算”。但老党员们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看作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坚持秉公用权。
陵阳镇大埠堤村老党员徐文高多年担任村支书,曾经先后有5个上大学、招工名额分到村里,这样让人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全部给了其他人,尽管自己的5个子女也符合条件。子女们埋怨说:“有个当村干部的爹真是吃亏。”
不仅公而忘私,还处处率先垂范。夏庄镇北汀水村老党员赵英武,2009年村里通街修路,他半新的房子正处在规划的主街上,在没有安置房的情况下,他带头拆掉了房子。为什么没有房子住还要拆?“我是党员,周围的群众都看着我。我要是不拆,不就成了绊脚石了吗?”赵英武说。
“依着老子的身份安排工作,沾老子的光是不光荣的。”当家里人让碁山镇三庄村老党员吴正范找上级照顾一下孩子时,他断然拒绝了。
“对生活没什么要求,我活了90多岁,比起牺牲的战友,多享了多少年的福!”
“找什么?现在有待遇了就找,那算什么?我们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已是万幸了。”
“日子好得没法说,天天像过年似的。”
采访中,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从这些让人尊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泪水常常模糊了双眼。
沂蒙山区农村有一种植物叫巴根草,特别耐涝耐旱、耐热耐寒,即便是上面的茎叶没了,根还紧紧地“巴”着土地。“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就是这样的巴根草,这就是他们的本色,新时期更需要传承这种本色。”莒县县委书记刘守亮说。
“基层党员要把本色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出县城不远就到招贤镇,这里有一个“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1018张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的影像在这里定格,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展览馆开馆不久,92岁的老党员张凤臻颤颤巍巍来了,在自己的事迹照片前,她端详了好一阵,笑了,唱起了60年前的一首歌谣《稀奇歌》:
“稀奇,稀奇,真呀稀奇,稀奇的事儿出在根据地。古迹崖的识字班呀,哎哟!得了那捷克式。”
这是当时根据她与“识字班”姐妹们站岗截获一支捷克式钢枪和一批子弹的故事创作的歌谣。老人断断续续的歌唱,把在场的人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少干部和观众流下了眼泪。
老党员带给党员干部的,不仅是心里的感动,更是本色精神的传承。
“2001年我当上村支书那天晚上,我母亲就跑到家里来了,送给我的礼物是‘四不规矩’。”小店镇金墩一村村支书王常明说。他母亲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卢兆兰,如今已是百岁老人。老母亲给儿子立下的“四不规矩”是:一不准贪占村里的钱;二不准用村里的钱大吃大喝;三不准用村里的钱报销应由自己负担的费用;四不准搞“一言堂”。
让家家户户住进小楼、过上殷实日子的城阳街道岳家村社区党委书记许传江,30多年前还是个小伙子时就当了村支书,心里没底,就跑去问村里的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许世炎,老人告诉他:“你只要公道公平,就能当好村支书。”现在,岳家村每年一度的“公心节”在日照市很有名。
由于年龄原因,这个老党员群体每年都要减少150到200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参与史料整理和“抢救”工作的莒县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孙全功,每天都有和时间赛跑的感觉。有的老党员上个月还健在,这个月就去世了,让他心痛不已。
近一年时间,他没休息过一个周末。尽管这样,遗憾还是不少。孙全功说,“一次,我们在长岭镇采访结束,返回途中想再采访另一位老党员,天快黑了无法拍照录像,只好作罢。第二天早晨再到老人家时,才知道老人在凌晨突然离去了。”
“本色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也改变了我。”莒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马成俊是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最早的拍摄者,也是忠实记录者。以前他每年要拿出两个月时间去旅游,现在,他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老党员事迹的拍摄整理上。7年来,他一直义务投入,还分门别类建起了档案。
在莒县,在日照,越来越多的人践行本色精神,不断传承与创新,老党员们的接力棒,正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下去。
来源: 人民日报
- 上一篇:健全党规体系,清理只是第一步
- 下一篇:是什么掀起强烈的“心灵海啸”
- ·弘扬红色文化,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2015-01-04 11:12:14)
- ·开发红色资源需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2014-07-07 15:12:54)
- ·《建党伟业》:光影谱写红色史诗(2011-06-20 00:00:00)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的版权所有 备案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