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如今,它不过刚刚拉开序幕,一系列问题还有待破解。比如“三公经费”的统计如何统一和精确?如何给出细致、全面的解释,说明哪些支出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支出的比例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合理?收支分类类目设计如何更为严密,防止类似将公款吃喝费用既可放在招待费,也可放在业务研讨费或会议费等随意现象?对不公开或敷衍了事者,如何追究责任?
2012年“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音未落,山东乳山“公务接待费超支或形成债务,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费用”的规定高调亮相;四川53个省级部门晒出“三公账本”,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陕西之后又一个公布“三公经费”的省份,且在公开力度、范围及相关解释上,有着明显进步。公众乐见公开“三公经费”的接力棒一步步由中央向各地传递。
2011年被称为“三公经费”公开元年,98个中央部门和京沪粤陕公开了“三公账本”,迈出打造阳光政府、廉洁政府的重要一步,被媒体评价为“政务公开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关起门来编制预算,超公务标准大把大把花公款”的时代即将结束,“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的时代正在开启。
其中,媒体及公众的监督功不可没。从对各方估算的“三公经费”数额的小心求证,到去年6月起紧盯一个个中央部门何时亮出“三公账本”,以及两会上密切关注代表委员的相关提案议案,媒体监督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来自公众的一双双眼睛逼迫左顾右盼、迟疑观望者不得不加快节奏。与此同时,预算分类科目设计中的问题经媒体讨论后,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公开“三公账本”之路并不一帆风顺。
那么,今年,公开“三公账本”,严控“三公经费”,我们将交出怎样的答卷呢?
舆论应一如既往地睁大眼睛,保持监督的威力。对率先公开的、公开内容翔实的,给予鼓励;对于敷衍了事的,要盯住不放。四川省此次公开“三公账本”,将分散在各种经费支出中的“三公经费”归拢,如实统计,格式统一、口径统一,从而确保公开内容完整,且对支出结构、增长变化、重点方向和使用绩效等作出翔实说明。这样的做法无疑前进了一大步,对其他地方自然是一种示范或压力。
同时,我们依然要呼吁改进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设计,强化按反映支出用途的经济分类的科目设计,以清楚反映人员工资支出是多少、商品购买支出是多少、基本建设支出是多少等,让公众看个明白。搭建起顺畅的制度通道,清理、修订那些阻碍预算公开的不合理规定。
核心的一点,要在广大官员中达成一种共识,即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监管和控制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资金是民主财政、公共财政的重要议题,公开“三公账本”,以公众监督的力量推动政府将“三公经费”压缩在合理范围,有利于倒逼政府养成廉洁行政理念,培育政府的民主理财意识。
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如今,它不过刚刚拉开序幕。不少单位、地方政府依然按兵不动,已公开的单位和地方,其所公开的内容还远不够详尽和透明,一系列问题还有待破解。比如“三公经费”的统计如何统一和精确?如何给出细致、全面的解释,说明哪些支出是应该的、哪些是不应该的?支出的比例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才合理?收支分类类目设计如何更为严密,防止类似将公款吃喝费用既可放在招待费,也可放在业务研讨费或会议费等随意现象?对不公开或敷衍了事者,如何追究责任?等等。
对于一个拥有10.37万亿公共财政收入的政府而言,钱似乎已不是问题,但怎么花钱却成了问题。以公开“三公账本”的方式,逼着政府花钱小心翼翼,而不能大手大脚,打造清廉政府,每一双眼睛都是一份宝贵的监督力量。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