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5-05-08 点击 次

   

  背景:4月20日早8点30分,深圳地铁5号线黄贝岭站一名乘客因不明原因在站台上晕倒,引起站台部分乘客恐慌拥挤。事件导致9名轻微受伤乘客被送往医院。
  华商报发表苑广阔的观点:一个人突然晕倒之所以像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发了一连串反应,那些不明真相的乘客不知道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出于自我保护意识而选择尽量远离“风暴中心”,结果一个人的奔逃引发更多人的奔逃,最终变得无法收拾。“一人晕倒众人恐慌”的背后反映出的实际上就是公众对安全保障措施缺乏信心的集中表现。因此,如何让公共场所有效保障安全,就需要政府和管理部门具有新思维、新举措、新动作,建立健全全方位、立体式保障公共安全的防控机制和网络。当每个人都具备了这样的信心,那么那枚小石子所引发的涟漪,才会消失于无形。
  京华时报发表舒天烈的观点:踩踏事故发生,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群聚集,一是空间狭小。即便二者都满足了,也只是“必要条件”,不一定就会出事。而只要掐灭其中一个因素,就可以防止事故发生。因此,学校、体育场、电影院、地铁等,都是踩踏事故的高风险区域,尤其需要加强防范。在这些场所的特殊时段,各种管理措施、应急预案,都不可或缺。面对踩踏事故这样的群体性灾害,我们不能总是进行“如果不是”的无奈叹息,也不能总是抱着“还好没有”的万幸心理,做好该做的、能做的,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小蒋随想:由此想到“躲事”心理。去年初,一位女白领在深圳地铁口猝死,有媒体称,多人路过无人救。事后调查表明,有人打电话叫了地铁工作人员,地铁人员4分钟后赶到,15分钟后才拨打120,最终女白领死亡。家属将深圳地铁、120都告上法院,还痛斥路人冷漠,这场官司至今还没了结。女白领猝死事件中,一些人“未积极施救”恐怕具有“躲事”心态,但也没“躲”过被抨击乃至官司。而在本例中,一名乘客晕倒,旁边的乘客为什么立刻“躲开”?这种“避之不及”恐怕同样蕴含“怕事”心理。其它不明真相的乘客则以为发生了“大事”,导致恐慌性拥挤与受伤。说白了,人们“怕事”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怕被讹,二是怕暴恐。前一种情况,涉及道德与法律短板,为好人撑腰不能再拖延。后一种情况需要强有力的反恐与安保,提振公众信心。至于对人流密集地区的管控与应急预案,则是另一个问题。
相关阅读: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copyright @ 2012 - 2019 www.mqwsg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民权县直机关工委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的版权所有  备案号:

电话:0370-8550006  地址:民权县人民路中段1号

邮箱: qq:


"));
网站地图